羊大师:如何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?家长提前教会不吃亏

2025-10-21

近日,江西瑞昌一名5岁男孩在幼儿园被同学戳伤导致失明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。这类事件并非个案,无数家长再次陷入担忧:如何保证孩子在校安全?

我们不可能时刻陪伴孩子左右,唯一能做的就是赋予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。下面6个实用技巧,家长们一定要尽早教给孩子,帮孩子筑牢安全防线。

一、培养安全意识

安全意识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。孩子年龄小,生活经验不足,对事物缺乏判断力,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。

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安全教育,通过安全宣传视频、图片、校园安全故事书等给孩子直观的教育。

核心安全理念的培养至关重要。要让孩子明白安全是为了自己、为了家人、为了爱他的人。对规则保持敬畏之心,理解“事故与违规同在,安全与遵规同行”的道理。

二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

识别危险是自我保护的关键一环。孩子们往往不能正确识别哪些行为是侵害和欺凌,更不知如何面对,有时只会自己忍受。

应教会孩子熟知儿童十大宣言:“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”、“背心、短裤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”、“生命第一,财产第二”、“小秘密要告诉妈妈”等。

还要帮助孩子识别生活中的危险源,如家用电器不要自己用手去动,厨房、卫生间不是玩耍场所。让孩子明白,不安全行为可能由侥幸、冷漠、麻痹等不安全心理造成。

三、掌握实用自救技巧

当孩子识别危险后,需要掌握实用的自救技巧。要教会孩子,在面对侵害或者欺凌行为时,如何脱身,如何向老师、同学求助,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伤害。

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,自救技巧的培养重点也不同。对于幼龄儿童,要及早教他不吃陌生人食物,记住家长姓名、电话和地址等重要信息。

对于可单独出门年龄的孩子,要教一些安全小技巧,如过马路可跟着周围大人一起走。

四、培养说“不”的勇气

赋予孩子说“不”的权利,是为了让孩子有明确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。父母应避免习惯性地替孩子说话,多让孩子练习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愿。

要让孩子学会常说三句话:“你的感受最重要,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”、“你有权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”、“遇到困难时,要勇敢地寻求帮助”。

当孩子能够坚守个人边界时,她们在生活中更容易获得尊重和成功。要让孩子明白,不伤害他人,同时也要不被别人伤害。

五、情景模拟训练

理论知识需要与实践结合,才能形成深刻记忆。通过角色扮演和预防意外伤害的演练,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增强预防意外伤害的教育效果。

家长可以和孩子玩“扮演消防队员救火”的亲子游戏,学习失火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沿着墙匍匐逃生演练。也可以模拟地震、洪水等其他情境的逃生方法。

模拟训练能培养孩子临危不惧、沉着冷静的心理品质,以及方法正确、措施得当的自救能力。重复演练有助于将正确做法固化为习惯,最终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。

六、建立信任沟通

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孩子遇到危险时敢于求助的保障。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坚实后盾,无论多忙,都要定期与孩子交流,了解她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。

当孩子表达自己的经历时,我们需要用心倾听。不要急于判断或指责,而是应该保持开放心态,鼓励孩子分享更多。

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,家长不应劈头盖脸地骂,而应耐心了解原因。可能是学校有同学开玩笑、取外号,孩子内向不善言辞,不知道如何应对。

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,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,父母都会站在他们一边,这是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石。

自我保护是一种能力,是一种责任,更是一种希望。当我们无法时刻守护在孩子身边时,让他们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,就是给他们最好的保护。

一个好的安全习惯会让儿童终身受益。从现在开始,耐心地、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,让我们共同努力,培养出更加安全、自信、快乐的孩子。


阅读0
分享
写下您的评论吧